习近平看重这四个字
“守正创新”这四个字如今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说到出处,“守正”可追溯到《史记》:“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司马迁通过这句话批判了社会中不重视法治和道德、推崇奢侈和放纵生活方式的不良风气,号召人们要分辨是非,恪守正道;“创新”则见于南北朝时期魏收所著《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意即革除时弊、开创新篇。在前几天刚刚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到了这四个字,他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再次为改革擎旗定向。
坚持原则不动摇。习近平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不动摇”到这次强调的“四个坚持”,习近平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守什么“正”作出了阐释。制度之正、思想之正、道路之正、为民之正如果守不住,毫无原则、毫无底线地“改”就会变得非常危险。30多年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如今回想起来还是不免让人唏嘘,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一个拥有近2000万党员的政党是如何几乎一下子丢掉政权、致使大国分崩离析的?习近平曾分析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各级党组织几乎没任何作用了,军队都不在党的领导之下了。最后,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作鸟兽散,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可见一个政党,在推进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首要的就是站稳政治立场,在思想上、方向上绝对不能乱。我们改得对不对、好不好,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着党的兴衰存亡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守正”这件事情上决不能含糊。
锚定目标不偏移。习近平强调,“要坚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改革要想成功,明确正确的目标和方略很重要。古人说:“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逐步确立的。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任务,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再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我们党推进改革的目标越来越明晰,推进改革的举措也越来越有针对性。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目标相比,虽然仅仅是增加了“继续”两字,背后却是70余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和会议审议通过的超过600份改革文件。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表明了我们党在改革上道不变、志不改和接续奋斗的坚定决心,这也是“守正”的重要内涵之一。
改革创新不停步。习近平强调,“要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更是改革的核心要义。习近平常说:“创新是多方面的”。在他看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论是理论、实践、制度还是文化、科技、人才,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需要将创新贯穿其中,要“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改革的最终成果,也要体现在创新上。从嫦娥五号“上九天”,到“奋斗者”号“下五洋”,从高铁、5G培育新增长极,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核电”不断走出去……这些年来,一批批重大科技成果的竞相涌现,背后其实是创新精神的驱动、改革制度的保障。正如习近平曾说的,“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要想成功开创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我们走的既要是正道,又要是新路,既要有定力,更要有勇气。改革这条路,我们走得义无反顾,也必将踏平坎坷成大道。(文/学习大军,2024年11月4日)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军 微信ID:xuexida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