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海角,鳌江村
蕉城靠山面海,枕川环岛,山岛皆美,海川俱秀,是一座宜居的小城。
蕉城是靠海的,但由于三都澳港口小腹深似平湖,在海边几乎看不到浪花,只有在退潮裸露出灰黑滩涂时,才能找寻海曾来过的痕迹。
伸向海域的滩涂地就像探究大海的触角,正是这些触角构成了蕉城绵长的海岸线。
沿着宁德师院与党校间的道路,往右行便到了鳌江村。
在半个世纪以前,鳌江村是不存在的。那时候,这里还是一大片农田。后湾的村民们就在这里种些土豆,种些番薯耕作不息。
而鳌江的渔民们因为没有土地也没耕地无以定居,终日只能漂泊在海上,以船为家,人称“连家船”。“一艘破船挂破网,三代祖孙同一舱,捕来鱼虾换糠菜,上漏下漏度时光。”这俚语就是对鳌江渔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上个世界90年代后期,在政府的帮助下,渔民们上岸定居,终于住上砖木水泥建构的新房。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鳌江村。
鳌江村内的大禹平水尊皇宫
鳌江是一座以海为生的狭长村落,依次为鳌江主村,红霞,加湖头自然村,村居沿着海岸线分布,多数为砖混结构,粗糙的墙面,没有加盖的房顶,路边的石凳和散放的工具,一切显得简单粗犷。房与房间紧挨着,透过间隙有微风拂面,带走湿热。
在这个距离市区不到5公里的小渔村上,绵延的海岸线,简陋的房屋,三三两两的渔船,落日的余晖洒在这片海湾上,码头边上有大片的互花米草,给滩涂增加了些许灵动。
岸边有滩涂蟹在吃食,稍有动静便钻入洞中,然后再小心翼翼探头出来,转动着它的两杆小眼睛,生怕有危险。跳跳鱼更胆小些,听见响动,远远地躲开。闻风、闲坐、发呆,看粼粼水波,观白鹭觅食,寻回生活中丢失已久的诗意。
弯角滩涂上,排排竹竿定定地立着,其上附着海带、紫菜或是牡蛎,等待着下次潮起时的吐纳。转角,一些牡蛎经小贩摆之手只剩下海蛎壳,一串一串,堆积如山,生命就这样流转开来,来去各有归处。
对岸的三都岛清晰可见,当潮水退至天际,仿似有陆桥与三都岛相连,原来沧海桑田只在一日之间。
随着马达“哒哒哒”的声音,一艘船又出海了。海浪被渔船轻轻拨开,荡起了微浪。飘渺恍若海市蜃楼,最是朦胧。蕉城海角,江湖再见。
依风 | 文字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