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城禅寺的中国红,福气满满
作者:陈同学随拍 来源:游在蕉城 2022-01-06 14:50:48
唐宋时期,报恩寺所在位置与于闽浙交通要道---朱溪官道毗邻,交通便捷,初建时有山门、大殿、静室、香积四进,募置香灯田三十余石,香火颇为旺盛。
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主簿丁大全以南路崎岖遥远,不便通行,另行开辟白鹤岭道。南路由此日渐荒凉,报恩寺受其影响,逐步由盛转衰。
但在元代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由于元朝廷政府对佛教的扶持,报恩寺仍保持着相当大的规模。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红巾军徐守寿辉部将江二蛮率子江铁驴等攻打宁德县城。城陷之后,县民避难于报恩寺。
正是因为寺院廊庑广阔,才可能容纳如此之多的难民。
据蕉城区古溪村部分年长者回忆,旧时报恩寺背山面海,后倚双髻峰,左拥金钟(山),右控木鱼(冈),周围溪涧清澈,古树参天,环境清幽。寺院主体建筑土木结构,六扇五开间,前后两进,前为大殿,左为地藏殿,右为祖师堂;
后进隔着四方天井,为大士殿。左右分别为僧寮、香积。寺外不远处的大路旁,有一座石砌的伽蓝坛,极其简易,俗称“外伽蓝”。“外伽蓝”左边数十米处,还有一座清代僧人墓葬。
“外伽蓝”东北面的数十亩水田全部是古溪陈朝拱所舍。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落实宗教政策,寺产归还民间。古溪女居士游碧华持斋奉佛,潜心修行,发宏愿势必重兴报恩寺。
当时农村经济尚欠发达,在她的精神感召之下,古溪村诸多信众投工投劳,众志成城,早已残破不堪的前殿、后堂等建筑陆续得修复,前后殿诸佛金身也得以重塑。
关于报恩寺命名的由来,据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之二·建置志》:“相传旧为合邑人士报答亲恩道场”,故而得名。
报恩寺除古大殿系清朝乾隆元年所建外,新建有大雄宝殿、圆通殿、客堂、僧寮等。重要文物有唐朝石雕佛塔及金星井,为市级保护文物。
塔林二座,唐元庄禅师塔最著名,内有唐朝船棺式骨灰盒一只。
陈同学随拍|图文
热门阅读